《泰坦尼克号》重映:不可复制的电影,不可复制的年代
电影《泰坦尼克号》又要重映了。为了庆祝该片上映25周年,从今年2月10日起,这艘巨轮已在全球多地起航,截至目前,全球累计票房已超过6000万美元。该片在内地的上映时间定在了4月3日,1998年的同一天,它登录内地,创造了一票难求的盛况和3.6亿人民币的惊人票房。片中上演的那场生死绝恋和临近清明节的档期也十分应景,如果细品,甚至还能感受到一丝冷冷的幽默,虽然是打着经典重现的名号,干着炒冷饭圈钱的事,但很难说发行方没有用心。
看在钱的面子上
很多人都对《泰坦尼克号》高昂的制作成本有所耳闻。作为大名鼎鼎的完美主义者,在詹姆斯·卡梅隆的高标准严要求下,这部电影的制作经费从最初预计的8000万美金,一路持续超支到了破纪录的2亿美金,这还不包括发行和营销。
2亿美元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有人做过一项计算,试图去比较现实中的那艘“泰坦尼克号”和银幕上的《泰坦尼克号》到底哪个更贵。作为当时最大、最豪华的船只,泰坦尼克号的造价约为750万美元,算上通货膨胀后,这一数字约折合现在的2亿美元,而1997年2亿美元的制作成本算上通胀后,约为今天的3.2亿美元。也就是说,这部围绕着泰坦尼克号展开的电影,比1912年建造那艘巨轮本身的成本还高。
在本片横扫了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后,在制霸全球电影票房榜十余年之后,没人会说这笔钱花得不值,但回到上世纪末,在影片上映前和上映初期,唱衰它的声音才是主流。《泰坦尼克号》从 1996 年 7 月开始拍摄,一直持续到 1997 年3月底结束,这是好莱坞电影通常日程的两倍多,而漫长的拍摄反过来又推迟了电影特效的完成,让这部原本定于1997年夏天上映的影片不得不挪到年底和观众见面。
那时,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综艺》(Variety)甚至制作了一个名叫“瞭望泰坦尼克号”的东西,每天他们都会在首页上的这个版块里发布泰坦尼克号剧组超出预算和进度的程度,以及他们能找到的任何关于这部电影的负面消息。这种待遇后来被卡梅隆称为“虐待”。
电影终于制作完成后,全片超过3个小时的时长并不被电影院经理们看好。因为按照一般惯例,较长的电影无法像其它短一些的电影那样获得更多的场次,《泰坦尼克号》的片长无疑增加了它的票房风险。但时长是不可能剪的。由于预算超支,在拍摄期间,时任20世纪福克斯总裁的比尔·梅卡尼奇就曾劝说卡梅隆删掉一些场景,结果收获了卡梅隆的强势拒绝,“如果你想剪掉我的电影,就必须解雇我,要解雇我,就必须杀了我。”最终因为《泰坦尼克号》的制作“没有其他导演能搞定”,福克斯总裁只好让卡梅隆继续拍摄。
卡梅隆暴君式的作风当然也表现在片场,好莱坞的记者时不时报出一些剧组内幕,都是他在片场因为工作人员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大发脾气的事。其中较为离奇的一件是,1996 年 8 月,在加拿大拍摄时,剧组中有几十号人出现了中毒症状。他们恶心呕吐、精神恍惚、行为异常,后来被紧急送往了医院。刚开始这被看作是食用海鲜后出现的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但随着医院毒物检验报告的公布,原来是有人向剧组的汤食中投放了有麻醉和致幻效果的苯环己哌啶。警方介入调查后,基本确定了下毒者为剧组工作人员,但最终没能找到这个人是谁。有人推测是因为卡梅隆的行事风格过于专横,所以被心怀不轨的人伺机报复。
在完全不被看好的外部舆论和持续高压的内部工作环境下,所有人都被逼到了极限,投资本片的20世纪福克斯和后来入局的派拉蒙两家公司也置身于一场豪赌。纽约资产管理公司高宏集团的一位娱乐行业分析师是这么解释的,“一旦投进去1.1亿美元,福克斯和派拉蒙就别无选择了,只能继续投入更多资金来维持这个项目的进行。这是好莱坞的经典困境:如果你正为这笔钱而苦恼,此时有人说他们还需要1000万美元就能完成这个项目,你能拒绝吗?很快,它就变成了额外的4000万美元,然后就到了2亿美元……好莱坞很像股票市场。如果你正在赔钱,有时会认为将赌金翻倍是明智的。”
在25周年重映开始后,《好莱坞报道》杂志在3月份采访了福克斯的比尔·梅卡尼奇,他回忆起了当时四面楚歌的情形,“每个人都认为我们是白痴,认为这部片子是《未来水世界》或《埃及艳后》。没有人提过《乱世佳人》,或任何一部有点失控但最终成功的片子。”
接受采访的还有卡梅隆,现在他已经可以云淡风轻地向当年那些唱衰《泰坦尼克号》的人表示感谢了,“因为他们让我们注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每一个美学决定,都必须是无可挑剔的”,但在1997年11月,卡梅隆因为对好莱坞媒体不满,把《泰坦尼克号》的全球首映搬到了日本,准确说,他那时的要求是,“只要不是洛杉矶,任何一个有靠谱电影节的地方都行。”
一个多月后,《泰坦尼克号》在北美上映,286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在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前10部电影中排名垫底,但后期的强势发力,让本片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其它卖座电影的票房曲线。要知道,大多数影片的票房收入都是在上映后的短短几周内获得的,随后基本都会陷入“跌跌不休”的定律中。因此,除了看开画票房外,一部电影的“后劲儿”如何,也是决定最终票房的重要指标。好莱坞通常用总票房除以首映周末票房来计算一部电影的后劲儿,全球票房前10的电影中,其余9部的平均后劲儿指数是3.9,而《泰坦尼克号》的指数是20.9。当第7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开始时,《泰坦尼克号》已经连续14周位居票房榜首,后面的情节大家就都很熟悉了。
回顾这部影史经典之作诞生的前前后后,会发现电影和现实形成了某种对照,那艘被称作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时葬身海底,而这艘一度被认为会随船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十几二十年后仍在航行。在这场巨大的成功背后,有商业和美学的博弈,有数不清的危机和意外,当然,还有在重重压力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且最终用电影的口碑和票房实现逆袭的“世界之王”,以及“要么出现一个奇迹,要么破产”的资本豪赌。论惊险刺激,《泰坦尼克号》从诞生到霸榜的过程,丝毫不逊色于它所讲的故事。
主打一个旷世绝恋
詹姆斯·卡梅隆的这部作品并不是第一部以泰坦尼克号为原型的电影,1958年,由英国导演罗伊·沃德·贝克执导的《冰海沉船》上映,如果看过这部黑白电影就可以发现,卡梅隆版中的一些动人细节其实都有迹可循。两个版本最大的不一样,就是那场虚构的爱情。
在1997年末电影上映时,卡梅隆和制片公司就将营销发行的重点选在了爱情上,哪怕那时参演这场爱情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还远算不上国际巨星。在2012年,3D重制版在中国上映时,宣传语走的也是浪漫怀旧风,“15 年前,那个陪你看这部电影的人,是否还在你身边?2012年,你将牵着谁的手一起重温经典?”这次再度重映,海报上突出的重点则是“旷世绝恋”。技术水平的发展固然可以呈现出愈发清晰、逼真的视效,但卡梅隆及片方一直很清楚,这部电影真正的魅力不是一艘复制船,而是杰克和露丝之间命途多舛的爱情,这是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便宜的特效。
也因为这场爱情被塑造得极为成功,“杰克是不是一定要死”成为了盘踞在各国观众心头的一个终极困惑。随着本次重映,这个问题得到了官方解答。美国《国家地理》制作了一档名为《泰坦尼克号:25年后》的特别节目,他们请来詹姆斯-卡梅隆,一起还原了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在灾难发生后一起趴着的那块门板,并找来体重相近的特技演员在冰冷的水池中进行实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他们二人协调好趴在门板上的位置以及救生衣的使用,那么是可以在几小时内保持生存体温的,也就是说,杰克可能活下来。
但这只是科学和物理学上的可能,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看,卡梅隆认为杰克必须死。如他在这档特别节目中所说的,“这个实验无法模拟恐惧、肾上腺素以及所有可能对他们不利的事情。另外,如果是这样的话,杰克生存的可能性就是用露丝的生命去冒险,我仍然觉得杰克在那种时刻不会去做任何可能危及露丝安全的事。”出于对悲剧美学的坚持,卡梅隆甚至表示,“根据我今天学到的内容,我当时就应该把那块门板做得更小,避免后续的疑问和争论。”
近几年,在国内观众中有一个趋势,就是不太能接受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出现悲剧结局(BE),如果提前知道某部作品有BE的苗头,可能会直接“避雷”。生活太苦,追个剧、看个电影就不想再苦一遍了,在这样的情绪氛围中,人们很容易错失悲剧快感,进而错过悲剧真正的使命。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写,“任何伟大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悲观的,因为它表现恶最可怕的一面,而且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是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底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
在坠入冰冷的大西洋中等待救援船只时,杰克对露丝说,“赢得那张船票,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随后不久,他为这个相识相爱仅仅几天的人失去了生命。而露丝做到了她答应杰克的事,无论发生何事,无论多么绝望,都要努力活下去。在1500余个坠入海中的乘客里,最终只有6人撑到了救援船只到来,露丝是其中之一。我们为杰克的死而流泪,但也得承认,这个角色实现了尼采谈到悲剧美感时所说的“充分的燃烧”,在个体生命的无常中,我们也看到了永恒生命的不朽。
《泰坦尼克号》在票房上大获全胜后,好莱坞不顾一切地想要复制这种成功,浪漫史诗片像一股浪潮般涌入电影院,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2001年上映的迈克尔·贝的《珍珠港》,从情节内容到三小时的片长,怎么看都像是《泰坦尼克号》翻版。在这股浪潮中,一些影片确实在北美获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但没有一部能像《泰坦尼克号》那样成为风靡全球的现象级作品。也就是说,在付出了高昂的制作成本后,很多影片在全球票房上并没有获得收支平衡,同时它们也不会产生大量衍生品和其它辅助收入来抵消巨额成本。因此,好莱坞对于浪漫史诗片的热情很快就消退了。
看看现在全球电影票房榜前10、前20,乃至前50的电影,超级英雄占据了半壁江山。就像美国娱乐新闻网站Collider在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如果电影公司现在要花费2亿美元,那么他们想复制的是下一个《黑暗骑士》,而不是下一个《泰坦尼克号》。可以说,《泰坦尼克号》在九十年代末的成功只是对《蝙蝠侠》和《致命武器》续集泛滥的一次暂时解救。即使进入了千禧年,跟风出现的浪漫史诗片被频频搬上大银幕,《泰坦尼克号》仍然给人感觉像是某种反常,而不是重写所有规则的新常态。”
因此这篇文章用不无伤心的口吻总结到,“《泰坦尼克号》是浪漫史诗时代的终结,即使观众当时并不知道。”
(参考资料:
从悲剧心理学角度解析《泰坦尼克号3D》票房稳赚的影视消费现象,陶园,电影评介,2013年第7期
https://www.boxofficemojo.com/releasegroup/gr3800912389/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archive/business/1997/05/25/going-down-with-the-ship/5c0ed22f-9c2a-4420-8c4a-b2b983eea681/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feature/titanic-oscars-oral-history-1235343150/
https://collider.com/titanic-hollywood-blockbuster/)
排版:飞飞 /审核:小风
大家都在看